在改革過程中,中國不可能照搬其他國家的經驗模式,然而從改革成功的國家/地區可以看出,無論輸配分開與否,在發電端引入競爭、制定合理的輸配電價、建立零售競爭市場才是電力改革的長久之道
多年來,電力改革只聞樓梯響,不見人下樓。不過,這種情況似乎大改革背景下,有望破局。今年全國兩會新電改革方案細則制定,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重啟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。
之所以如此,一是電力行業壟斷、電價形成機制不科學,導致電力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。二是電力體制改革是一項相當復雜而艱巨的工程,涉及到國家經濟安全,還涉及到老百姓方方面面的實際利益。
發電企業和電網企業是電力改革兩個主要受影響的群體。電網企業在市場處于壟斷地位,通過“統買統賣”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,對改革自然不積極,而發電企業則一直想推動電力改革,實現競價上網,借此根據市場價格波動與煤價實現聯動,降低企業虧損。如此說來,電改的受益方非發電集團莫屬,但緣何發電集團憂心改革引發的電價“血拼”會造成利益受損呢?
仔細分析,這些發電集團的擔心不無道理。按照電力行業即成的規則:若某一地區,全年的設備利用小時數高于5500小時,說明該地區用電緊張;若低于4500小時,則說明該地區電力富余。而2014年,像吉林等個別地區甚至徘徊在3500小時左右。這說明我國當前的電力市場已處于相對過剩狀態。除此以外,2014年以來全國火電機組平均利用小時數僅為4807個,創下近20年最低紀錄,而今年這種形勢也未必能有所改變。
我國經濟目前已進入以“中高速、優結構”為特征的新常態,經濟增長進入了“換擋期”,電力需要的增長也隨之放緩。在當前電力供應比較寬松甚至過剩的情況下,電力體制改革進一步把發電企業推向了市場,無疑使其壓力驟增。放開市場競爭的話,首當其沖的是發電企業,對電力價格肯定是有影響的。電量計劃一旦放開,火電企業將進入直接交易市場,企業必須要以價格打開市場尋找電量,一場電價“血拼”不可避免。
不過,這種擔心,筆者以為,有點夸大之意。
雖然,在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下,煤炭、電力、石油等能源需求增速放緩,能源市場供大于求的趨勢仍在延續,但這不一定是壞事。電企的原料成本低、渠道多、供需小,價格優勢自然凸顯。價格越低,因價格改革帶來的社會風險和交易成本越低,這一市場環境為能源產品改革提供了契機。
比如,2013年,由于中國鐵路總公司啟動貨運組織改革,參與現代物流業競爭,煤炭運輸成本大大降低,使主要依靠煤炭發電的電企受利于原料價格下跌降低了成本;而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能源秸稈,燃燒1公斤可發1度電。最近,湖北、江蘇、安徽等省相繼出臺了禁止燃燒秸稈的規定,不僅給凱迪電力等企業大范圍布局生物質發電的機會的同時,還大大降低了電力成本。
未來我們可以看到,整個電力體制改革的取向還是市場化改革。市場化改革好處會日益顯現,那就是通過打破部分現有格局,把過去壟斷的電網利益拿出來,通過競爭降低電價,建立電力市場、提高電力工業運行效率,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,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,實現競爭公平。
改革,沒開始做的時候都會有種種爭論,一旦試點成功,再改革的阻力就會明顯降低。今年元旦,深圳電改已經啟動,內蒙古也成為全國第二個輸配電價改革試驗田。中國電改推行、發電企業憂心電價“血拼”受損是不可避免的陣痛。讓我們來看看英美兩國的先進經驗,或許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。
英國電力改革自1990年開始歷經十余年時間,其間通過公司民營化、開放零售競爭、改進電力交易規則等手段不斷完善其電力市場,雖然改革初期廣受批評,改革路途相當曲折,但是最終改革成效有目共睹。電力裝機能力大幅提升,電力批發價格下降了40%。美國PJM聯網協會通過頒布零售選擇法、開放電力投標市場、成立獨立電網機構(ISO)等手段逐步推進改革。經過多年改革運營,PJM市場已成為美國運轉最流暢和最具活力的電力市場。
雖然各自改革模式不同,但一些發達國家通過市場化的電力改革實現了電力體制的優化。在改革過程中,中國不可能照搬其他國家的經驗模式,然而從改革成功的國家/地區可以看出,無論輸配分開與否,在發電端引入競爭、制定合理的輸配電價、建立零售競爭市場才是電力改革的長久之道?!把础焙蟮碾妰r經過市場的檢驗,一定會更合理、更健康,更有活力。